我们知道:“问津”是一个文言词,意思是问路,但口语中却不用这个词,更不能用来问路,何况是问旧社会里被剥夺了读书识字权利的农民。那个文人读书不会笑话,生搬硬套,当然只能碰一鼻子灰,成为笑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说话如此,写作何尝不是这样。 虽然,我们不会闹出“文人”问路那样的笑话,但类似“文人”那与生硬搬用,甚至杜撰文言语句的例子,在一些习作中却屡见不鲜。如有一个同学在一首歌颂祖国的诗中写道:“让我们用飞扬的清楚燃气思索的篝火,遐往母亲的未来。”“遐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为读者,我看不懂。我猜作者本人也未必懂得。又如:“一个人落魄而逃出来,看其后面......”其中不仅“落魄”二字用的不妥帖,而且还夹杂着“而”和“其”两个文言虚词,半文半白的,很不好。甚至在公开发表的刊物上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一篇被编者称为“优秀中学生论文”的文字,标题作:《于“唯学乃龙”论之略抒小议》。单看表一谁能懂得她是什么意思?细心读完全文,我们才可以猜了它的意思是浅谈只有考取大学才能成龙。标题要醒目易懂。这样使人看不懂的标一体岂不使人扫兴?谁还愿意读下去?凡此种种,都是必须努力避免的,我们中学尤其必须引以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