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问题教学法演变到思维教学法,不只是在名称上的变化,它说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教学时能提出或设计多少问题,而在能否切实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由形式追穷转变为对教学价值和本质的追求。问题一思维教学法的贡献在于使人们视线额从重视知识教学到重视思维与治理教学的观念上的转变。 单元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欧美,创始人为莫里生。单元教学法在近代中国发展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一)20年代初,由杜威改造设计教学法而形成的以生活经验为中心的单元学习阶段。主要侧重于探求分类教学方法与效应。梁启超即指出:“文章u能篇篇讲,须一组一组地讲......拿一组10篇做比较,不注重逐字逐句之了解,要懂得他的组织。”(二)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从教材编选的角度探讨单元组织问题。组元或以问题为中心,如人生问题,妇女问题、科学问题、道德问题、或以文体、生活经验、兴趣为中心。1920年何仲英在《白话文教授问题》中指出:“依着问题去寻材料。大约每问题选集了七八篇文章,教授时候,不过讲解一两篇,其余的学生做参考。”这虽带有传统教材分类编写的特点,但从结构上看,由课内讲解到课外自读,已具后来单元结构之㑇行。朱自清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1925年)则提出“以一类文字为单元”,为使学生不致感到单调,在体式上则须“常有变化”。其实,这已涉及单元组材与学生心理接受的矛盾问题。到了40年代,庞翔勋提粗了单元教学是国文学科科学化的一个标志的命题(《我的中学国文教学经验》)这一时期诞生两套按单元编制的比较成熟的国文教材,一是夏丐尊、叶绍钧编的《国文百八课》,一是孙起孟、蒋仲仁等编《写进进修课本》,前者用演绎法,后者用归纳法。(三)80年代,在系统论理论启发下,人们对单元教学做再度审视与探索。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其研究范围已遍及单元教学目标、结构、课型、方法与系统等因素,开始追求单元的系统优化功效。一些优秀语文教师探索并形成了许多具体的单元教学方法,单元教学法趋于城市,尤以1988年修订版的人教社通用教材为代表。至此,单元教学法已形成一些基本特点:a.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个单元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b.每个单元由4-5篇课文组成。组员或按课文主题,或按趣味,或在体裁,或在时代上相近、相反、相关。各篇课文既有共同处,也有相异点。由相同点来强化单元的教学目标,有相异点来补充和丰富单元的教学内容。c.单元内部含有一个由教道学的开放式结构,即由教师的讲读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学能力上,通过知识的迁移,由课内而课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达到“不教”之境。单元教学探求系统的整体效益,优化了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即教学方法,使之摆脱单篇教学的盲目性额随意性,从而取向有序。科学和高校。但如何确立和充分保持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课文在单元教学的整合中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是目前单元教学承待解决问题。从目前许多单元教案及课堂教学实录来看,要么,只见其林,不见其木,即有单元无单篇,要么只见其木,不见其林,即有单篇无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