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会呈现出千姿百态、迥然有别的个性特征,然而,正是在这众多的特殊性之中,隐藏着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操作模式。 分析启发教学的过程,启发教学首先要有启发激因,包括外在激因(启发原型)和内在激因(学习动机)它是启发教学的逻辑起点,其次是中变变量,或曰启发中介,其主要方法有联想与想象、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最后是顿悟,即问题的解决,如果将这一操作过程模型化。可见,思想政治课启发教学应把握以下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做到有序运行。 提供原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而教与学矛盾的产生,是由教这一外部条件引起的,教师对学生“愤悱”状态的产生于消除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启发教学的事实首先要求教师提供启发原型。启发原型即可以是具体的教学信息,诸如事物、现象、思想、形象,又可以是具体的情境、气氛。在讲授“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时,为了启发学生理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中的“交换”二字,教师可提供如下原型:1.封建社会,农忙组中地主的土地,然后用粮食向地主交租。 这里的“粮食”是商品吗?2.中秋佳节,我给外皮送月饼,外皮留我吃晚饭、月饼换饭吃。这里的“月饼”是商品吗?3.我与同桌情谊深厚,现在他要转学了,我们相互交换钢笔作为纪念。这里的“钢笔”是不是商品?这些原型的创设,无疑会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他们主动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