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般认为,中国戏曲的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以先秦歌舞、两汉百戏、六朝歌舞、唐宋大曲为代表的歌舞戏,一是以先秦徘优、唐参军戏等为代表的滑稽戏,一是以六朝俗讲、唐变文、宋诸宫调为代表的讲唱文学。而叙事性小说的形成与繁荣也对戏曲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戏剧的正式形成是在宋代。分为南北两支。南方一支是南北宋之交在南杂剧和南方民间村坊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温州杂剧,北方一支是在金院本基础上,综合当时的讲唱文学特别是诸宫调的若干因素而形成的北杂剧。北杂剧进入元代形成了严格的体制。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元杂剧以其自身的艺术优势借助元朝的政治统治,很快席卷整个中国,出现了不少的名家名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商》,纪君样的《赵氏孤儿》等。
温州杂剧产生于北宋末年,南渡后继续发展,到南宋中叶成为一种新的戏剧形式进入都城临安,并逐渐以南戏之名行世。宋亡之后,南戏不敌元杂剧的内容及艺术形式,退出城市的舞台,但仍在广阔的南方乡村继续流行,在流行的过程中,吸取元杂剧的优点,借鉴元杂剧的体制,逐渐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