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我的舞台演出经验在小学五年级的六一儿童节表演完《踏浪》之后就戛然而止。 那时,我在五年级一班。那个儿童节我们一班表演三个节目。《踏浪》啊《踏浪》,非但没有获奖连可怜巴巴的三等奖都没得的就是《踏浪》。后来我们老师在班级里说:评委老师说了,我们班这个节目挺好的,之所以不能得奖,就是因为第一排中间的那个女孩子太僵硬。 第一排中间的那个女孩子就是我! 那种羞愧保留至今! 从那以后,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唱歌只会干吼,跳舞则是只能跳木偶之类的。 时间久了,现在唱歌似乎已经摆脱了干吼,甚至被归为会唱的一类,但是一到正式场合,比如去年的“十佳”比赛,一站上场,音就完全变了调。后来,同事将之归结为紧张,其实我知道是小时候的寓言作祟。 这次参加学校“2011年元旦文艺晚会”,纯属赶鸭子上架。尽管表演的节目与专业有关,但是,朗诵,从未曾在公开场合接受群众的检阅呀。诗歌是我喜欢的诗歌,调子是我拿捏的调子,段落是我自己选择的段落,但是上台前,仍然感觉没把握。当听到自己的声音从喇叭传出的那一刻,有点吃惊于大庭广众之下的声音竟然是那样的。我听到台下的群众在喊我身边的演员的名字,我在心里嘀咕,我竟然没有粉丝团,难道果真朗诵得不怎么地。 最后,朗诵就在兴奋、激情和怏怏中结束了。 祖鬼说,有的,在舞台的左边。如果祖鬼只说“有的”,我会视为纯粹是对我的安慰,但是祖鬼提供了如此准确的细节:粉丝团在舞台的左边,粉丝们在下面喊“小琴”“小琴”。有细节为证,估计是真的。 由此足见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在下课铃响的时候,我正坐在办公桌前岿然不动,探着头盯着电脑似要钻入屏幕。金铭走进来了,她叫我“老师”,我以为她是找班主任有事情,因先经过我的办公桌所以和我打下招呼,仅此而已。于是,我“嗯”了一声,没有抬头。但是,她停下了。她说,“老师,今天的朗诵好点好的。”我呆呆的,“啊?噢。”我心里以为只是一句表扬而已,我的学生都知道我喜欢什么,所以投其所好。但是,她在我的桌前停下,站在我的位置边,她说,“老师,我们拥抱一下吧。”我拖开椅子,站起来,紧紧地抱了金铭,很认真地对金铭说“谢谢”! 打开QQ,看到了金杭杰的留言,依然感动!不管只是我的孩子给予我的勉励也好,我都会当成,那是真的,我确实朗诵得很好!再是,感谢,来自于你们的感动我将百倍珍惜!感谢你们温暖了我这个寒冷的冬日,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温情,一扫了我由于今天浑浑噩噩之后所积累下的阴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