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有了“米”,不等于已经做好了“饭”。写丈章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了素材,还得精心提炼,巧于构思。这组的三篇文章之所以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在于作者在这一方面作了一番努力。 所谓“精心提炼”,是指要从一些看似普通甚至细小的事件里,提炼出深刻的富有新意的主题,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具有忍想深度。所谓“巧于构思”,是指描述人和事,力求角度丢新,结构要巧,切忌落入案臼,给人以平板无奇的感觉。 《“眼睛”》和《配“眼镜”》这两篇文章,就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首先,题目就经过了一番斟酌推敲,所用的引号暗示了其中有特定的含义,能吸引读者去思考。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作者对文章本身的布局作了一番精心的设计。《“眼睛”》以一个新来的同学的裤子膝盖上“缀着两个象眼睛一样的补丁”为“线”,把全部材料之“珠”巧妙地串了起来,以小见大,反映了孙琴同学的心灵美,并提出了一个位得深思的问题—中学生究竟应该追求些什么。文章的前半部分较集中地写了她那双“眼睛”在周围同学中引起的反应,特别是那个爱虚荣、欢喜听港台歌肉的张丽同学的态度。紧扣中心,不枝不芙,又设下一个悬念,使读者急着想了解这双“眼睛”的由来和孙琴的身世、为人。文章的后半部分,用浓笔来解开这个恳念,着力写孙琴的语言和房间里的书,展示了她那宽阔的心胸,崇高的理想,并自然地.41了一下“眼睛”的由来。她穿有补丁的裤子,并非故作寒酸,而是因为“觉得无需将精力放在衣着打扮上”,应该把心思放在求得知识和求得进步上。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灵美,从而启示读者—中学生究竟应该追求什么。 《配“眼镜”》的作者也能摆脱俗套,别开生面,抓住课间十分钟周莹拽“我”去教室楼顶平台上观赏湖光山色,以消除眼疲劳的事,来表现青年学生之间真挚诚笃的情谊。文章初似平铺直叙,直到后半部分才点出配的原来是这么一副“眼镜”,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这可以看出作者谋篇时的一番用心。 《献书》在这方面也有成功之处。 当然,这组文章在构思方面也有某些不足之处。例如《配“眼镜”》有些地方似嫌渲染得过分不分(如“我被气的七窍生烟”),《献书》前半部分写姚玲身倪萍借书的情节显得不够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