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赋》这个主题,不是头脑中苦想出来的,不是“主题先行”,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出现了许多狂热的口号,浮夸风严重。当时大喊“一天等于二十年”、“十五年赶上英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加上一些不凭客观条件,只凭主观愿望蛮干的近乎疯狂的行动,好象第二天就要实现共产主义了。有些人口口声声讲是唯物主义,而实际上都是极端的唯心主义,把主观能动作用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的“反右倾”,使本来已很严重了的左倾更加严重了。其结果就是接着而来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其实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把一个按正常轨道运行的社会主义祖国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出现了严重的大倒退和极其困难的情况。面临着这严重的困难,有的悲观失望,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动摇。虽未出现象现在这样的所谓“信仰危机”,但也有些人仿徨困惑,牢骚不满;还有一些人不正视困难和问题,仍在闭着眼空喊形势大好,到处“莺歌燕舞”。这样就引出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究竟怎样才是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什么才是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人民是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的?当时,我怀着这样的想法和问题,回到了胶东故乡.那是一九六二年。中央的八字方针调整已使家乡的情况有所好转。我走了很多地方,拜访了不少父老兄弟,和他们促膝谈心。发现经过长期革命战争锻炼的人民,在严重困难面前既不悲观失望,又不讳疾忌医,而是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勇敢地正视困难、藐视困难,坚定地去克服困难,做出了惊人的成绩。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前进,可以动摇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当然,也出现过悲观失望的人。但,这不是主流,不是本质.相反的,这种困难锻炼、教育、考验了人民,更激励人民勇于战胜困难。所以调整后形势很快扭转,困难很快得到克服。这才是当时生活的主流和本质。《秋色赋》就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既不是掩盖矛盾,又不是粉饰太平。而是歌颂英雄人民那种勇于战胜困难的伟大性格。《秋色赋》中的那个老头是虚构的,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感情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是人民中所普遍存在的.。人民的顽强精神感动了我。我觉得非写出来不可。否则,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但是怎么写,怎么表现,有个酝酿、构思的过程。主题并不是一下子立起来的,须经不断的、反复的酝酿、构思后才逐步明朗、完整、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