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但这个老师比课堂上的老师更为严格。在课堂上,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提问,由老师作答,而书本呢,他要高速你的全写在书上,你想多知道一些什么,除了开动思想机器,“反一举三”地去领会外,就没有别的办法。 不会“反一举三”,是很难把书读好的。孔丘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一张桌子有四只角,砍掉一个角,这只角就变为另一种样子了。如果老师这样交给学生后,学生还要问;其余三只角砍掉后又是什么样的?他认为这个学生就不用再教了。因为他缺乏“反一举三”的能力。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也”,就是这个意思。自然,这大有“天才教育”的味道,是错误的,因为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反一举三”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也同样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才能自觉地运用。但是,就学生来说,自己不动脑子,光依赖老师就不对了。 有的青年不懂得“反一举三”的重要性,她们在读书。学习时,总希望象老师把一切知识交给自己一样,把自己象知道的统统由作者写进书里,这不仅是不可能的,同时也说明这是一种缺乏创造精神的表现,这样的人,尽管求知心很切,甚至可以把书本上的条文统统记住,并且能背诵出来,但是却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任何发挥。这样,不是书的奴隶,也至少是书呆子气很浓,知识再多,也不过是一个活的“书橱”而已。在这中情况下,与人讨论学问,岁可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但都不过是人云亦云,重复前人的陈规旧矩。这样读书,好比蚯蚓吃进了泥土,吐出来的仍是土粒,这有什么意义呢? 必须了解,“反一举三”是学习上必不可少的,这可以帮助我们丰富知识,护士这一点 ,人类的知识讲永远只能象原地踏步一样,表面上看似乎在前进,实际上却仍然是一动不动地停留在同一地方。所以,为了提高读书和学习的效果,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反一举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