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我们学生时常感到头痛的事。不是吗?自己每逢做作文,尽管绞尽脑汁,也写不出自己真情实感的东西来,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写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说的不是自己的话。当然,老师批改后发下来的作文,也就不会仔细地总结,认真地找出自己的弱点,分析经验、教训了。作文本发下来,自己常常把作文本一翻,晃一眼分数就塞进课桌里去。
这就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师教学的固定公式化。拿一篇文章来,老师常会这样地教学。首先,介绍时代背景,接若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址后背文中优秀的段落。从小学经过初中直到高中总是这种固定程序化的教学,千篇一律,不仅同学们学起来觉得枯燥,而且我们也得不到较大的收益。只是单纯地记住文章中的一些字、词、句,而根本不懂得作者创作的要领所在,作者融化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学生完全脱离生活去作文。作为全日制学生,我们一天中的大半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深入到生活中去的时间微乎其微。而老师布置作文往往是在作文课上布置,下课就交,真不可思议。有一次老师竟叫我们当堂完成一篇观察作文,题目是《牛》。真难熬,我们一个个坐在座位上搔头挠腮、冥思苦想。生活在城里,平时就很少见“牛”,而在课堂上叫我们当堂完成观察“牛”的作文,是多么荒唐啊!
可以想象,司马迁不深入生活能写出《史记》吗?托尔斯泰不深入生活能写出《复活》、《战争与和平》等名著吗?没有生活,就没有真实情感,也就没有好的文章。陆游有一句名句“功夫在诗外”,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老师教学公式化和学生脱离生活正是造成我们作文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托,无益可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怎么力、呢?要积极的改革:打破作文教学的公式化,造成生动话泼的教学局面,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在文章中体会出作 者感情、作者构思的真谛。其次,让学生到实际中去,到沸腾的生话中去,去观察,去体验,去识辨真、善、美,假、恶、丑,讴歌光明,讴歌先进,讴歌伟大的时于仁,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有可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在滚滚向前的改革潮流中,我想,教学中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吧!
【简评】
不难看出,湖北这位考生,后,经过深思熟虑,严密构思,是熟读了作文题之才确定本文的谋篇立意的。
本文立意深刻,一落笔就点明了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又不是复述试题所提供的文字,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极有针对性地切中了要害:文章概括地谈刘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的公式化;一是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所举例证都很中肯。比如文章谈到老师让城市里的学生“当堂完成一篇观察作文,题目是《牛》”。令人发笑之后,觉得很有说服力。这似乎是作者信手拈来的例子,却显示出考生写作的工力。
这篇作文的最后一段,在总析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中学作文“要积极的改革”。自然而和谐。
文章运用排比句,生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