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写作文难。拿起笔来无从下手,冥思苦想东拼西凑了半天,文章写出后往往仍让别人看不出所要说明的问题。为此,许多学生在这方面下过一番功夫,然而往往收益不大。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主要是平时不注重材料的积累,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因而写出的东西不是枯燥无味,就是无病呻吟,令人费解。
这里说有人不注重收集资料,倒是冤枉了一些人。不是吗?你看有人“名言名句”不是收集了不少玛?然而一遇上作文课,他们不还是抓耳挠腮,无从下手吗?这样说,不是不提倡搜集名言警句,而是说我们怎样运用这些东西。
如果我们写文章,尽用些华丽的词藻,用名言警句作支撑文章的“骨架”,那么就显示不出文章的真情实感,同时也不能让读者从中受益,这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所以我们应当提倡写文章从生活出发,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认清生活的主流,然后有感而发。这方面无数文学家的创作生活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中外文学史上,哪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不是从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然后再进行创作的呢!高尔基不正是由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了感人至深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吗?夏衍不正是深入生活,分解(考查)了旧社会“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才写出了深刻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的《包身工》吗?这类实例俯拾皆是。所以写作应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对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加强语言的表达能力,用优美而又不浮夸的语句润饰文章,这样才能提高写作能力,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文章用于表现生活,生活是文章的内容,让我们从实际生活出发,使自己文章作(做)到有理有据,有感而发。
【简评】
关于写文章要收集材料的问题,茅盾讲过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
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
(《茅盾论创作》)
收集材抖,要象奸商一样,这个比喻多么形象!我们写文章也要图“货”,这个“货”就是积累的材朴,没有“材杆”,或材朴贫乏,这个文幸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好的。这位考生结合同学作文难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之一就是.“干时不注意材升的积累,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这一论点是非常符合当前中学同学的写作实际的,找到了学生作文难的症结所在。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采用逐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述方法,进一步阐述了收集资料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应如何搜集资料进行写作,指出:“从生活出发,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认清生活的主流,然后有感而发。”旗帜鲜明、认识深刻,说明作者衬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因而对于论点的论述有一定的深度。不足之处是作者运用语言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有一答病句和疏漏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