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喜欢文字的,只是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发现,这份喜欢已经渗透进血脉,已经如此深切而彻底。
从来觉得,我的喜欢很淡很多,不专注,不深沉,喜欢了就喜欢了,不强求,不争取,没有时间没有条件没有立场去喜欢时,那就潇洒放手,所以我可以那么爱动漫,爱小说,但为了自己更在意的东西,可以说放就放,断得干干净净,也不觉得惋惜。
我以为我从不专一,只要是好的,就会去喜欢。
可当我真正放纵自己在文字里泡了一个月后,细细地回想起来,才吃惊地发现,我以为自己滥情地喜欢着的所有文字,有着一种惊人的相似:华丽而深刻。
喜欢那些美丽的词语,喜欢动人的故事中深深的思考。
原来不是不专一,只是习惯了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发掘新的喜欢,而未曾发觉,那些喜欢,始终一脉相承。
准备回读的时候,我又抱起了古诗词,开始很郁闷,因为总觉得有距离。其实我并不真的特别喜欢这些遥远的东西,只是一直觉得自己能把它们学好,所以背了许多许多,也为之花了许多工夫,下了很大心思,但我心里清楚,这些都最多最多只能带来熟悉,无法滋生喜欢的情绪。看到李开复激励大学生励志的信,他说“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这样一想,似乎喜欢也是这样吧,只不过喜欢与才华更难分开,但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就像我知道自己很喜欢文字,抱着一本书,我可以忘记时间,忘记身边的一切,可以在高三的寒假每天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只为了《基督山伯爵》,可以一天读同一个人写的五本小说,忘了吃饭忘了睡觉。虽然一样可以把古诗文记得很牢,背得很熟,一样可以为了积累作文素材刻意看些所谓“好书”,读些明明看了会喘不过气来的现实主义名著,但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却也不能说不喜欢。
这就是羁绊吧,我与文字。
在以为只是淡淡可有可无的感觉中已然不动声色地喜欢地这么深。
喜欢到哪怕带着目的,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去读,也无法说讨厌啊……
那段短暂的失落后的发奋中(只有两天,唉~~后来就有又希望可以不回读了。。。),只背了一首词,一首我以前怎么也不会喜欢,也最无法理解的那种文字,只写景不写情的东西,可看了鉴赏之后突然就觉得这样的东西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只可惜我自己看好像还是无法理解。。。所以古诗词给我的感觉就像音乐一样,如果放一段纯音乐给我听,我会觉得它很美,但让我说它讲了什么,我一定会很茫然,啊,有讲什么吗?
所以喜欢华丽而深刻的文字吧,不仅要美,还要让我知道它所言为何物,这样就不用盲目地乱猜,就可以去感受去体会它想表达的东西。
那首词是张孝祥的《念奴娇》最后一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那首,看了鉴赏之后很欣赏,但感触最深,真正动心的,却是写鉴赏的作者拿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与此词对比时,形容《春江花月夜》的一句话:
它是纯真而痴情的,但又带有些“涉世未深”的稚嫩
这句话一下就征服了我,我于是了解到,我真是爱极了这种文字,这么美,又这么一针见血。
喜欢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吧,从莫名的吸引,到深深的眷恋,悄无声息,却已在生命中静静沉淀,几乎已印刻成了一种本能,无论洒脱还是困扰,终究无法摆脱的——羁绊。